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所催生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,既是体育产业的特殊服务业态,也是旅游业中的特殊旅游产品。
近年来,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,体育旅游已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的战略支撑点,体育旅游大众化时代正在到来。
2021年11月,体育总局、文旅部联合发布《关于认定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等47家单位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公告》,标志着体旅融合渐入佳境。
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笑宇认为,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是推动体育旅游融合、促进体育旅游消费、优化供给质量的积极举措。
政策助力体育
旅游持续升温
事实上,47家示范基地仅仅是体育旅游市场的冰山一角,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临近,我国体育旅游市场还将持续升温。
行业数据显示,目前全球体育旅游产业年均增速在15%左右,是旅游产业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。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体育旅游虽然起步较晚,但是发展速度惊人,正以30%至40%的速度增长,远高于全球体育旅游市场的平均增速。
企查查数据显示,我国目前现存体育旅游相关企业51.15万家,其中2019年新增9.45万家,2020年新增10.73万家,2021年上半年新增7.47万家,同比增长174.4%。
追根溯源,我国体育与旅游成功牵手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,据北京市统计局、北京市旅游局等联合监测数据显示,2008年8月8日至24日,北京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52万人次,旅游景区实现营业收入16270.3万元。
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
2009年12月,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出《促进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倡议书》,提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,是顺应市场需求、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,也是有效拉动内需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步骤。
2010年至2015年,国务院先后印发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》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》等多项政策措施,将推动体育旅游发展摆上了重要位置。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持续培育下,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
2021年10月,国家体育总局印发《“十四五”体育发展规划》提出,支持北京、河北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;支持河北崇礼、吉林长白山、黑龙江亚布力、新疆阿勒泰等地建设冰雪丝路带;支持青海建设青藏高原生态绿色民族体育旅游融合示范区;支持广西、海南、重庆、贵州等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等,标志着我国体旅融合向品牌化、集聚化和优化区域布局方向发展。
体育旅游融合
深入多元发展
随着体旅融合不断深入,冰雪运动旅游、山地户外旅游、水上运动旅游、城市马拉松赛事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新业态迅速发展,消费结构也从单一的赛事旅游向高层次的运动休闲度假升级。
盘点2021年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名单发现,在认定的47家单位中,景区有20家,国家级、省级旅游度假区有16家,滑雪场3家,体育小镇2家,体育场馆2家,商业综合体2家,产业园区2家。
以旅游度假区为例,具有户外空间大、基础设施好、综合要素全、业态融合度高等特点,是当前国际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首选模式,主要以滨海(生态湖)运动休闲度假、温泉康养度假、冰雪运动休闲度假等体育旅游产品为主。
如吉林市北大湖滑雪旅游休闲度假区,拥有870米亚洲雪场最大落差,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举世无双的山地资源,北大湖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国家滑雪训练基地、户外拓展训练基地、体育旅游产业示范区,成为世界知名的滑雪旅游休闲度假区和中国冰雪旅游重镇。
北大湖滑雪旅游休闲度假区
北大湖滑雪休闲度假区配套完善,综合服务中心包含滑雪服务、餐饮、娱乐、购物、休闲、会议等功能;星级酒店林立,现已建成并投入运营酒店5座。当前,度假区已成为集滑雪、旅游观光、休闲度假、竞赛训练、美食购物、会议服务于一体的国际级滑雪度假区。且度假区突破季节限制,在非雪季,风光旖旎,活动丰富,令游客流连忘返。
秋季北大湖
再以“体育+商业+文旅”综合体为例,是近年来体育旅游拓展融合的实体化空间载体,并逐渐成为体育旅游城市的热门目的地。其主要特点是以体育或文旅大中型设施为基础,融合体育运动、旅游、健康、文化、休闲、商贸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空间或体育消费聚集区,不仅能满足家庭式消费需求,也能带动体育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。
如无锡市海澜飞马水城,占地面积500多亩,是由海澜集团打造的集马术训练、表演、比赛及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际化大型马文化旅游综合体,内设马术表演馆、马文化博物馆、海澜美术馆、马儿岛酒店等各类配套服务设施。典雅的欧式建筑,栩栩如生的雕塑,清澈的湖水,错落有致的街道,呈现出一幅美轮美奂的异国风情画面。
无锡市海澜飞马水城
马术表演
综上,“体育+旅游”有着无限可能。未来,在体育强国、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推动下,还将有更多元素融入体育旅游中,这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,也是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。
体育旅游产业
市场空间巨大
2019年8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》提出,到2035年,促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。
《“十四五”体育发展规划》提出,到“十四五”末,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,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%,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.8万亿元。
据不完全统计,2018-2020年,我国冰雪旅游投资总规模超过9000亿元,其中2018-2019年约为6100亿元,2020年吸收重资产项目投资额约3000亿元,预测2022年冰雪旅游市场规模或将突破1万亿元,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空间巨大。
随着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发展体育旅游作出战略部署,全国体育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。其中,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冰雪旅游度假区、滑雪小镇等发展迅速;中西部地区依托天然的山地丘陵、湖泊河流、峡谷沙漠等优势资源,形成了以户外运动为主导的多样化体育旅游项目;黔南、新疆等地衍生出一批体育旅游民俗项目;东南沿海一带体育俱乐部数量多,体育赛事丰富。
2022年1月12日,国家体育总局发布《“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”统计调查报告》显示,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以来,全国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.56%,参与人数为3.46亿人,实现了“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”的总体目标。
随着冬奥会脚步的临近,人们对于冰雪旅游的热情空前高涨。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《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(2022)》指出,冰雪旅游与相关产业、元素、载体等正从多个层面进行融合创新。
调查显示,游客对于冰雕制作、冰雪运动、冰雪民俗、冰屋体验等最为喜爱。在冰雪旅游产品方面,文化创意、动漫、时尚、乡村、科技、康养、体育等持续为冰雪旅游赋能,为游客提供丰富优质的旅游服务。
如呼伦贝尔将民族风情与冰雪融合,发展冰雪那达慕、冰雪专列、驯鹿部落、冷极村等高质量旅游产品;沈阳打造冰雪和温泉的“冰火”双品牌;伊春推进森林与冰雪观光的精品化;张家口打造奥运文化体验地和滑雪产业集群等。
呼伦贝尔冬季冰雪那达慕
除此之外,冰雪旅游还与相关业态如红色旅游、工业旅游、体育旅游、自驾旅游等融合创新,在提升冰雪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同时,也为地域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。
❉冰天雪地❉
也是金山银山
新年伊始,#整个朋友圈都去滑雪了#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,微博话题已拥有3亿次阅读量和47.2万次的讨论;在小红书搜索#滑雪#,相关笔记超39万篇;知乎#滑雪#这一话题下,有90831名网友关注,4366个问题以及45910 条讨论;在抖音参与#全民冰雪季#、#三亿人上冰雪#等话题的短视频播放量累计近40亿次。
按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,2021-2022年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将带动冰雪特色小镇、冰雪文创、冰雪运动、度假地产等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.92万亿元。
冰雪热度的不断飙升也带动了冰雪旅游的快速升温。据同程旅行发布报告显示,2022年元旦期间,滑雪场周边酒店预订量环比增长140%,滑雪场门票预订量环比增长110%,冰雪世界类景区门票预订量环比增长220%。
京东商城2021年双11消费数据显示,滑雪服成交额同比增长270%,滑雪单板订单量同比增长590%,滑雪镜订单量同比增长300%,滑雪品类自营订单量同比增长23倍。
不仅滑雪装备销量水涨船高,创业者和资本也纷纷入局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近年来我国滑雪相关企业年注册量迅猛增长,2021我国新增1300余家相关企业,同比增长44%;2021年迄今,冰雪项目相关领域共计发生融资事件10起,金额约2亿元。与此同时,滑雪培训、滑雪资讯、滑雪服务等细分领域也都迎来繁荣发展。
北京市滑雪协会副主席伍斌表示,目前滑雪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期,大概会持续10-15年的时间,之后达到成熟期。
尽管如此,与发达国家相比较,由于我国体育旅游起步较晚,目前体育旅游市场份额占比并不大。根据某在线旅游平台《体育旅游报告》显示,眼下体育旅游线路只占旅游市场的5%左右,与国外体育旅游占比总产值的20%相比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。
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共0条评论